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3-21
说起会员体系,2020年的朋友,一瞬间想到的可能是京东plus、淘宝88会员、爱奇艺会员等等,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早已被移动互联包围。但你可能没有察觉到,最早接触的会员,可能是小时候去超市办的会员卡(实际上更偏向于积分体系),QQ会员等。
从小在会员体制下成长的我们,本身就是会员体系当中的用户;那么,作为用户,想要一个怎样的会员体系呢?
往往很多产品经理在规划会员体系的时候,做不到同理心,站在的是规划的角度上来思考。而阿境就带着你们,换个角度,以用户的身份探寻会员体系。
阿境将从会员体系的来龙去脉,概念,核心作为出发点(要讲述一个东西,总得让你们先知道这是什么吧),再换个角度,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探寻会员体系。
会员体系是将人绑定到一个组织或者组织绑定到一个组织,是用户与平台的桥梁。通过等级、成长、积分等辅助,吸引用户加入,并不断与平台进行沟通对话,达到用户与平台双赢。
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红利消失,目前各大软件基本属于存量竞争。
作为运营方,需要在用户的生命周期内,提升其自身的价值,这个时候,在产品急需 “留存”“增长”“促活”的前提下,衍生出了互联网的会员体系。
在精细化的用户运营下,各大公司不断地优化自身会员体系,或者是正在加入会员体系的开发当中。
这边仅大致概括分类,不做详细展开。
(1)免费会员与付费会员
免费会员:达到预置规则则成为会员,如支付宝会员。
付费会员:通过一定的金额门槛,如京东plus,淘宝88会员。
(2)等级会员跟无差别会员
等级会员:不同等级享受不同权益,通常是不断叠加。
无差别会员:所有等级权益均相同。
(3)单会员跟多会员
单会员:整个产品中仅有一个会员体系。
多会员:在同个产品当中,存在多个会员体系。
用户能够成为会员,前提是搭建在是否具备一定的信任度,也就是平台忠诚度,产品的价值让用户感受到可以为此留下来,并且成为会员,进一步更深层地与产品进行“对话”发展。
权益是否跟付出所均衡是用户的痛点,既投入>回报,那么用户才会在会员体系当中留存,并提高粘性,间接提升在平台中的消费力,推动企业业务增长。
总结一句话,会员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活跃、提升留存、刺激转化,最大发挥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平台商业价值。
用户会成为一个平台的会员,那么,首当其冲的是信任,其次是价值对等。
可谓“无利不起早”,没有一个傻子会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
那么,作为用户,想要一个怎样的会员体系呢?
阿境以场景为切入点,逐一分析。
场景描述:假设你是一个经常买口红的精致girl,你打开了淘宝,却给你推送鸡胸肉买一送一的会员权益,那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内心OS“Oh my god,这什么鬼,我这么个精致girl,你却让我减脂???”
可见,对于用户来说,精准的权益是至上的。
什么是精准的权益呢?先来做道填空题:我是个____的人,我想要买____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特性,一个爱好体育的人,正常情况下,是不会突然的就去买化妆品的。
那么,这个时候,你给用户推送一件运动衫折扣券,远比推送一个化妆品免单券来得有用。(此处阿境采用了夸张手法,按照人性,免费的东西90%的人都会薅)
一句话:用户需要精准的权益,再贵的衣服,给错了人,都是徒劳。
场景描述:假设你是某电商平台的超级粉丝,购买88成为普通会员,每月10元优惠券;购买888成为黄金会员,每月50元优惠券;购买8888成为钻石会员,每月100优惠券(这些提升都采用了夸张手法,一般不会有商家这么抠),那么,你会为此去努力提升等级来获得更好地权益吗?
很显然,不会!
合理的权益提升是用户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而其所关联的便是会员的等级成长体系。通过等级的增长,权益的激励,促使用户主动地去提升等级,获得更多合适的权益。
这边有一点,权益的设置需要合理,若偏差太多或太难达到,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用户内心的不满足。
投入>回报,也容易迫使用户放弃,最终流失普通会员用户甚至是头部用户。
场景描述:号称厦门吴彦祖的阿境,12岁时,为了攀比,冲了10元买了QQ会员;如今,工作时,中午为了更划算,花了15买了饿了么超级会员;下班回家,提升自己,又付费办了微信读书会员;闲暇时刻,苦于爱奇艺电影需要付费,又花了15购买爱奇艺会员;在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也曾打开京东,作为京东的狂热粉,京东plus自然是早早就办了。
那么,从以上场景,可看出,会员体系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上述场景,阿境总结归类了一下,如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古人一语早已道破人心,会员体系更是如此,用户,说白了,无非为利。而这利又分为两种,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
有形价值包括了实体物品、功能型价值、货币型价值等,场景中饿了么超级会员,京东plus便属于此类。
无形价值包括了虚拟物品、情感型价值、关系链需求等,场景中QQ会员,爱奇艺会员,微信读书会员,便属于此类。
再拓展开来说,又可分为刚需和非刚需。举个例子:微信读书是为了提升自我,没有买纸质书的前提下,那么就算是刚需,而爱奇艺会员,是享受型,为非刚需,可买可不买。
一句话:在特定的场景下,用户需要成为于自身有利的会员,且刚需>非刚需。
在实际的运营当中,产品运营往往会对用户进行精细化的分层。
上述提到的“精准的权益”,便是由于精细化分层的作用,通过用户的个人信息、行为路径、消费能力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划分用户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