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3-302
请扫码咨询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人机交互:即人与设备的交互,使用人对设备的控制和设备给使用人的直观状态反馈

2020-04-13

螺旋桨部分的电机,控制各电机的转速以产生不同升力,从而控制无人机的航向。电机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无刷电机,空心杯电机。玩具无人机以及一些儿童玩具汽车都用空心杯。消费级、工业用无人机多用无刷电机。

为什么要单独讲这个呢?

因为不同的智能设备其如果有动作器,其动作器的类型不一样,比如优必选机器人上的那些关节是舵机。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和产品效用选择最适合的动作输出部件。扩大、提高产品的效用边界。

1.4 硬件的交互部分

我自己将交互分为人机交互互联网数据交互两部分。

人机交互:即人与设备的交互,使用人对设备的控制和设备给使用人的直观状态反馈。

互联网数据交互:既然是 AI 硬件产品,必定有数据产生或者联网等。将数据传送到云端处理或者转发到 App 端。

先看人机交互部分:

无人机例子中的交互包含了指示灯、按键这些。

产品经理需要知道在何种场景下使用何种指示灯,做出那些指示反馈的交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体验。

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闪烁等级表示飞机的状态,比如红色灯快速闪烁,表示飞机没电了,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告诉机主需要快速停止操作并返航。

我们需要知道 LED 有三色灯,也有单色灯,可以多种颜色组合使用。LED 还可以做成灯带,灯带能做成什么样比较漂亮,进而提升产品的美观度。

按键,可以复用以节省成本、使外观更加美观,比如 iPhone 就一个 home 键搞定一切,特别的简单。按键还可以长按、短按、长按+短按组合使用,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短按显示电量,短按+长按开关机;也可以与其他按键组合实现另一项功能。

mic 阵列,在智能音箱上 mic 阵列的重要性比较高,什么样的mic 收音效果怎么样,最好是 360 度都能唤醒音箱对吧!了解各类 mic 的特性,大小、灵敏度、信噪比、最大输入声压等。

数据交互部分:

目前无人机的数据是通过 App 传到云端服务器,不太直观。稍微提一下,一般无人机下发到 App 端的数据是通过 5.8G 信号,也有不少采用 WiFi 传输。然后 App 通过移动互联互联网或者家里的路由器上传到云端。

这里面还有一些设计机制会导致用户体验问题,比较复杂暂且不表。

我们用比较常见的产品来举例,以求直观的认知体验。

我们的无线耳机采用蓝牙与手机或者电脑进行数据交互;

我们的智能手机采用WiFi/4G模块与对应的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没错!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数据交互就是这部分。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这些组网方式的优缺点,适用环境。


以常见的 WiFi 为例:

智能手机,直接在屏幕上输入密码即可使手机入网。一是用户习惯已经形成,二是基本也算是傻瓜式。并且智能手机也在迭代,比如小米手机直接分享二维码即可使另外一台手机入网。

假设我们终端是 wifi 入网,那我们是 2.4G&5G 两个频段都是支持吗?两个频段有不同的特性,成本也不一样。假如不这支持 2.4G,其实很多用户家里的路由器是不支持 5G 频段的。

我们 AI 硬件产品可能没有屏幕,需要考虑用户如何傻瓜式的入网。在入网方式方面,我们提供 AP 模式让用户通过 App 告诉终端 WiFi 的名称和密码,还是通过蓝牙的方式,或通过摄像头扫码的方式。

如果不了解 wifi,就不知道 WiFi 有 AP 模式和 station 模式,也不知道怎么设计入网方式是最符合用户的认知及习惯。

所以,根据我们产品的适用环境,考虑功耗、速率、续航、传输距离、延时及联网耗时、成本等,关注其用户体验。

产品经理视角还是关注于用户、场景,因此关于计算机硬件重点关注输入与输出部分,这两部分与用户强相关。

计算部分深度参与到软硬件讨论中即可,花大量时间将这个学会对于产品经理来讲有点儿浪费时间。

参与工程实践过程中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重点关注技术动态,以帮助我们优化产品的性能与成本,以及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02 计算机软件

若进一步深入分析计算机系统,我们可以通过 6 个层次来认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关系(如图)。


最下面的两层属于硬件内容,最上面的3层属于软件内容,中间的指令系统层连接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与两部分都有密切关系。

2.1 操作系统

产品经理不需要完整了解这里面的全部,关注一下操作系统这一层级即可。我们经常接触的就是「操作系统」,对这个相对比较清楚,有一点儿认知。例如手机的操作系统 Android/iOS 等;电脑操作系统 windows/Mac os 等。

我们设计的功能基本是在这一层之上实现的。我们不需要在这一层面有过多的了解,当然如果懂一些更好,方便与工程师之间顺畅的沟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