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3-29
机缘巧合下拜读了辛向阳教授的论文——《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认知到交互设计的主要对象是行为。
交互五要素,即people、purpose、contexts、means、actions。
本文主要聊聊我理解的交互五要素。
用户,要明确我们需求用户是哪类人,我们究竟为谁做设计。
用户类型有两个维度:角色分类和使用程度。(我姑且先这样定义)
举个例子,C端产品滴滴出行。
产品使用者有不同的角色:乘客、司机。
角色不同会导致同一个流程呈现方式不同。
再如装修服务类产品,一个客户订单的填写先后要经过销售、设计师、财务、总经办等角色逐一填写。
不区分角色,会让订单填写变得非常冗长。
而且不同角色在同一个流程中发挥作用、侧重点也不同。
这点在B端产品中也有体现,我曾负责过一款教育类收费产品,主要流程角色主要会有前台、财务老师和校长。
根据实地调研,前台和财务老师更侧重整个产品流程收费的便利性,比如是否具备聚合支付、收费备注等功能。
而对于校长(管理者)来说,他更希望看到全局收入情况,功能上应该要有各类报表,并且可以导出报表以支持对账。
根据产品依赖程度可以把用户划分几类用户:潜在用户、目标用户、核心用户和种子用户。
一个需求必须知道是为哪类人做的,否则关系就会复杂、需求模糊,自然也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在创业公司的时候,常常对用户的需求有求必应,结果被用户牵着鼻子跑,耗费了人力物力,数据却没有提升。
产品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用户,他们是与产品发生交互最有价值的群体。
必须甄别需求是从哪类用户提出的,根据产品定位全局判断,这个需求做到什么程度,边界在哪里。
举个例子,网易云音乐的目标用户是白领用户,设计需求上,会更加考虑文艺、清新的设计风格。同时目标用户提出的需求,也是产品最需要解决的。
场景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用户使用场景越来越动态化、复杂化。
举个例子,知乎的摇晃触发反馈。
在一个安静如图书馆的环境,手机摇晃的交互显得生动有趣。
但是在用户行走的场景,手机会随着走路摇晃,高频地触发反馈。
这个时候,这个交互就显得有点多余且干扰。
产品设计时以主要场景为主,最好想想用户是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自己的产品。
举个比较好的例子——下厨房。
下厨房在菜谱界面设计的间距留白很大,界面空旷到不敢相信居然有这么浪费版面的app。
但是仔细一想用户的使用场景就知道了:新手做饭总是做一步看一眼菜谱,倘若文字图片相当密集排布,就会无法处理产品内容和现实的交汇。
下厨房考虑了用户实际使用的主场景,进而设计了符合人使用的界面布局。
除了完成任务的主要场景以外还有一些次要场景需要考虑。
如QQ音乐的搜索功能,一般以搜索为主要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