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3-302
请扫码咨询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在商业领域使用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会期望产品不断满足新的需求

2020-03-29

需求的迁移性

肚子饿了,首要在于吃饭。

沙漠中口渴了,首要在于喝水。

跑步累了,首要在于休息。

满足了低层需求,就没有了其他需求了吗?

这也是马斯洛提到的一个点。即:需求被满足后,会有新的需求产生。《逻辑思维》里讲到一个案例,两个干活累了的工人在一起讨论,其中一个说:“他妈的,要是有一天我当了皇上,这捡粪的叉子得是金的”。

他们通过幻想出来的需求,其实并不符合实际的场景。但毫无疑问,当了皇上,他们的需求就有了新的了。

需求是不断产生的。当满足了第一个需求,会产生第二个需求。第二个需求满足了,便会产生第三个需求。并且需求都会显示更高层级的特性。一家传统做实业的企业+了互联网,最后要做AI,这就是需求的迁移。但这里的迁移也是需要有个度的。否则就是企业家个人的需求泛滥导致的不理智决策。

反过来看,在商业领域使用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会期望产品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产品的臃肿就是这么形成的。

我们使用微信1.0版本的时候,是不会想到要加一个朋友圈的,相反,加个语音沟通的需求就很好了。后面,我们使用更高版本时,会不断要求加各类新的功能,快如科技的聊天软件增加一个“可拖动的语音进度条”功能,即可让众多用户产生兴奋。用户的需求的更新迭代速度,比产品来的快、来的猛、来的迫切,这也是产品需要不断迭代的依据。

从《从马斯洛谈自我超越》一书中看,人成为了需求的集合体,并且需要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不是逻辑的对立而是整体性的。马斯洛很好的把逻辑上的对立关系进行了统一。例如:自私和无私是对立关系,逻辑上不能共存。但作为个人而言,两者是都存在于一个个体的。

需求的迁移,意味着需求不断变化、产生,但不意味着需求会有所消失。需求的更新不意味着之前个体的需求会消失了。马斯洛举了一个如今看来非常现实的例子。一个人冒然辞职后,不清楚辞职的风险,导致了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导致接恐慌。一旦有新的工作,便会将就着做。

可见,用户原本在工作里时没有意识到“不工作状态下产生的危机”的严重性。也就意味着,新的需求不会挤兑旧的需求,而是不断往上叠加。

有赞的白鸽分享过产品设计的哲学。其中一点便是,即使有一名用户使用该功能,也不能取消。这里的含义从需求角度出发便是,一个用户量的功能也是需求,取消了该功能便会造成用户的不满。如果产品经理谈论的是“多”还是“少”的问题,但白鸽谈论的是“有”和“无”的问题。针对B端而言,“有无”比“多少”更重要,这是有赞所坚持的原则。

对于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言,满足后会产生超越动机,从而产生超越性需要。职位的标签不再重要,而是职位所代表的工作精神,从该职位中满足了自我的价值需要后,便会产生需求的迁移。即想要发挥更大层级的需求,如思考:我所在的工作除了对我自己有所帮助,让我丰衣足食,还能帮助到哪些人?如何帮助到他们?我应该在工作中以何为向导呢?这样便会产生了更强烈的自我驱动力,超越性需要得以显现。

有个传统的例子说明:建筑工地上,有三个建筑工人,问他们正在做什么?一个说是砌砖,一个说是建大楼,一个说是建城市。从心理学角度看,最后一位工人所身心投入的几率比其他两个的投入几率更大,可以认为是产生了超越性的需要了。他和建筑融为一体。

但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可能是,只有一个工人,第一次进行业不太懂,所以说是砌砖,时间一过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于是认为是建大厦,最后眼界开阔了,某些内在价值被激发,产生了超越性需求。

需求的迁移意味着原来需求已经被满足,这方面则往往需要我们理解和预测个体的下一步需求到底是什么。

七、需求的比率性

需求具备百分比的特性,这里是指用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说明。

马斯洛把不同需求比例做了总结,其中举到的一个例子是:一个普通市民在各个层级的需求占比情况:生理需求(占比80%),安全需求(占比70%),爱的需求(占比50%),自尊需求(40%),自我实现(10%)。

这里更多的是一个概述而不是绝对的。并且认为,满足了优先级的需求后,出现了新的需求,是缓慢的、逐步发生的。例如:优势A的需求满足了1%,则B需求不会出现。但如果上调到25%时,B的需求可能会出现5%,不断增加满足A的概率,则B需求出现的概率就会越大。

例如:一个小孩子肚子非常饿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吃饭,吃饭到了一半饱的时候就会去找玩具一遍玩一遍吃饭;去超市购物时有限购买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物品,购买完成后,顺便再看其他相关可能需要购买的商品(可能会导致冲动消费)。

这就是需求满足的程度不同,导致了新的需求出现的情况,虽然新的需求对个人而言并非一定是理智的。

可见,需求的律动意味着新老需求的交替而存在,发现这些规律并采用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获得新的商业机会,俗称套路。

例如:电商网站里的店铺使用的“满减”策略,就是诱导用户去思考“我根本不需要买这么多东西,并且我知道这是冲动购物,但如果能达到满800减200的条件,购买的商品可以在满足了自我基础需求后的进一步需求了”。

双十一的剁手党,毫无疑问把这类需求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购物狂欢,用户把需要和未来可能需要的商品进行了超过平常所购买量,而超额的购买的商品,无疑就是新需求的延伸了,新需求的占比有多少,那么多剁手就有多狠。

推荐机制是否有效,在于用户画像、用户行为等方面所建立的逻辑关系。从需求层面角度看,满足了用户首要的需求,更独特、更优质、更具备自我特质所引导的需求的占比意味着推荐成功几率的大小。

例如:在搜索框输入了不正确网址后,经过浏览器判断解析,返回出一个明显的提示。从设计原则而言是纠错的措施,从需求层面而言,则是推荐用户更加精准正确的网址,用户输入正确网址的需求的百分比,毫无疑问是比现实里输入的不正确网址的百分比更大,优先级更高。因此,这是正确的推荐措施。这是同类等级需求下的再次分类。

马斯洛把需求以数字化的方式说明,其实,我们可以把多个等级的需求采用连通原理的水池一样。需求就如同水流一般,按照重力的原理从高往低流,水流不会等到一个池子的水满了再流向另外一个池子。相反,而是通过水桶高低原理进行导流。这里比喻不太精准,但足以说明了需求不是先来后到,先满足A,等待A完成了再满足B的情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优先、等级、次序不同而已。

例如需求百分比的满足,在同等级和不同等级下,你也可以进行扩展,以应用到产品路线、业务规划中去。

八、需求的复杂性

毫无疑问,需求的复杂性包含了需求成因的复杂性。需求来自于动机,但这并不唯一。需求的产生,还包括了社会制度、环境、规则等情况。

在项目管理中,需求的变更(即需要改动和变化),可能是资源的问题、政策法规的变动、上级领导、开发进度、相关方的干预等方面。而这些需求的产生,并非归结为了个人的动机因素。

再如:在评审后所确定的需求,实际的开发阶段评估后发现业务数据的耦合度过大无法实现。这就不属于动机原因产生的需求。采用PEST方法去分析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业务背景,也是需求产生的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目前来看,手机上进行全息投影技术进行3D教育化的方式,并不显现实。这主要受到的技术(成本)方面的制约,导致需求无法产生和实现的原因。(毫无疑问,3D全息投影的产生,对在线教育而言是一种真正的革命)。

政策的变更,也会导致需求的产生。例如:目前来看,笔者使用的app会有隐私权益的选项,并需要勾选同意才能使用。这是政策变动导致的需求。

需求来自方之一是动机。福格模型采用了动机和触发产生了行动,这也是形成用户上瘾机制的原因。可见,需求和行为之间是有关联的。

马斯洛这里,把需求和行为进行了匹配同一化。即需求和行为往往意味着合一的关系。需求意味着行为的产生。

一旦需求和行为之间产生了冲突,往往会导致个人情绪上的影响,也会影响到行为的产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