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4-22
前4个方面比较好理解,我们就不过多的解释。
社会偏好指的是社会方面的共识、公序良俗,约定俗成的认知或是从众心理等。例如购物过程中讲究“一分钱一分货”,用户对特别低价的商品,反而会有一定的防备心理。
非日常指的是会改变用户习惯或者认知的行为。例如山姆会员店需要用户先付费办理会员卡后,才可以购物。这对国内用户来说就是一种非日常的购物方式,会产生较大的行为阻力。
3)触发条件
触发就是行为的刺激点,引导用户行为的发生。在上瘾模型中,触发可以分为内部触发和外部触发。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用户自主的内部触发,比如每天7点钟,用户都能主动打开到蚂蚁森林收取能量。当你拿起手机时,会不由自主的打开微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唤起用户内心的触点,只能依靠各种外部触发。例如购物过程中常见的各种促销活动的广告位,或者优惠券即将过期的提醒等。
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动机、能力以及触发条件会构成一条行为曲线,用户的动机越强,行为过程中要求的能力越简单,加上特定的触发情景,用户完成行为的几率也就越高。
付费会员权益对用户最大的利益点就是省钱和服务,但是需要用户付出相应的会员费。所以用户在平台的购物行为、对权益的认知,都会成为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
1)购物频次与动机的关系
用户开通付费会员的动机很明确,降低购物成本和享受高品质服务。因此在平台中购物频次越高的用户,开卡动机会越强。
2)消费金额影响动机
如果用户单次消费额度比较大时,优惠的金额甚至会超过会员费,实现“一单回本”,这时用户的动机会达到峰值。即使在开卡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用户通常也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通付费会员,领取优惠。
3)设计增强用户动机
界面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用户动机提升。例如京东PLUS开通页面中金色的氛围,营造出了很好的品质感和尊享感,提升了用户对PLUS会员的期待,增强了用户动机。
(京东PLUS会员权益介绍页)
但是大多数场景下,用户动机是无法达到峰值的。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忠实粉丝的难度也在增大。所以通常我们面对的是动机不强的用户,需要通过降低用户的能力要求,促成用户开卡转化。
用户开卡时需要了解会员权益。而权益是一种虚拟商品,并不像实物商品,可以通过材料、尺寸、品牌等用户所熟悉的方式来感知。我们可以通过3个方面降低用户的行为难度。
1)提升付费价值感知
付费会员对于已经习惯了“免费”模式的国内用户而言,其实是有些难以接受的,这也是用户能力中的“非日常”因素。所以大多数用户评判是否值得开通付费会员的标准就是“省回会费”。
在开通页面设计时,考拉海购增强了省回会费的宣传。而京东的权益计算器直观的列出了各项权益价值明细,帮助用户快速判断会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