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3-25
本次用户调研目的是针对印象笔记作为“知识管理”的使用情况,探寻用户出现“信息囤积”的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力求寻找解决“囤积问题”的办法,主要通过收集用户反馈、问卷调查、语音深度访谈进行。
2.2.1 用户基本属性
2.2.2 知识管理
2.2.3 笔记「囤积情况」
2.2.4 「整理功能」对解决囤积问题的作用
2.2.5 用户对笔记「深度加工」的程度
2.2.6 印象笔记目前对「知识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2.2.7 用户反馈
以下仅展示部分调研统计数据
2.3.1 用户基本概况
本次访问涉及的25名使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管理的用户,年龄在20~29岁的占比60%,30~39岁的36%;其中男性占比56%,女性占比为44%。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用户占据了76%,且受访者中有八成已经参加工作,其中高达73%的用户从事”知识工作者“职业。
2.3.2 笔记「囤积情况」
囤积率=不再打开的笔记数量/笔记总数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受访用户中笔记囤积率在40~80%之间的比例,竟高达61%,而有30%的用户的笔记囤积率更是超过了80%
2.3.3 「整理功能」对解决囤积问题的作用
据数据显示,接近一半的用户在不断使用”整理功能“处理笔记囤积问题之后认为:解决囤积问题的方向错误,笔记本就不该大量堆积后逐一处理,而应该按自身知识框架的需要有目的地获取,其余则应当舍弃。
2.3.4 印象笔记目前对「知识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从调研得到的反馈来看,目前印象笔记对用户的”知识管理“起到的有效作用仅在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上,但对于知识的「加工」、「输出」后两个环节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值得让以”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为愿景的大象公司思考:如何才能辅助用户深度加工?如何才能促进用户沉淀知识在印象笔记上输出优质内容?
2.3.5 用户反馈
在用户反馈中,呼声最高的恰恰是印象笔记目前最有待加强的板块:「知识结构化」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在印象笔记内仅有”思维导图“功能来绘制大纲笔记。但”思维导图“是否真的适用于构建知识结构,又是否能够满足用户对于构建知识框架的需求,相信,从用户的反馈之声中就可窥见一二了。